今年最后一场比赛QWB打完了,补一补今年打的一些比赛和图~(好多比赛都没打成,希望明年有空参加AWA)
这一年主线还是生活和工作,比赛更像我给日常加的一点“调味包”。空下来就上号打两把,既解压,也给自己留点“还在路上”的证明。长城杯依旧好打得爽,ISW还是那个上头的感觉——可惜大概率是最后一场了,所以能做的准备尽量做满,能留下的痕迹尽量留清楚。
比赛当天的剧情波折挺典型。上午打 AWDP 完全进不了状态,链子怎么都不顺,眼看就要 GG,整整“坐了一早上的牢”;中间我干脆把节奏慢下来,先把思路和笔记对齐,把该排的坑先排掉,心态才稳住。到了下午就像切了挡一样,迅速换了打法,和队友分工明确、互相托底,几处关键点连续打穿,排名直接往前冲(u1s1,队友速度是真的快,像开了挂)。最后的结果也不错,属于“过程有起伏、结局能交代”。
为这场比赛线下跑得有点匆忙,前期不是在备赛就是在路上,行程表像副本一样连轴转;也正因为赶,没能和各位师傅线下面基,确实有点遗憾 QAQ。下次想把节奏留得更松一点:哪怕少刷两道题,也希望能多聊两句,多认识几个可以一起掉坑的人。
熵密杯:
和学弟学妹一起去打熵密,今年依然有报销,钱包松了口气,人也更放松,沿途的紧张直接被“快乐出差”冲淡不少。更开心的是,线下见到了许多只在时间线里刷到过的师傅们,社交值瞬间拉满。
我们比赛前一天就抵达重庆,第一波就和 @A1ic3、@lianjin、@C3ngH 面基成功。按重庆仪式感办事,第一顿必须是火锅:底料香得离谱,辣度也很诚实(好吃是真的好吃,就是太辣了 awa)。边涮边聊,大家把线上积攒的梗一次性兑付出来,信息交换比我预想得还顺,顺手把几个思路的坑点也对上了口径。
比赛当天在场内又碰到好多“认识但没见过”的老朋友,终于把网名和真人一一绑定。白天整体状态偏“坐牢型”,题面绕、链路长,脑袋被掏空那种;中午以后我干脆把节奏放慢,先把思路和记录补齐,尽量把“能复现”的步骤写清楚,心态也跟着稳下来。晚上继续和认识的师傅们约火锅——人在重庆,但我们大胆点了个清汤锅,主要是保命用的。
第二天是颁奖环节,流程很丝滑:领了奖、拍了照、和认识的师傅们互道“下次见”,然后我就悄悄“润”去找在重庆的学长和朋友,把前一天没走完的行程补齐。随便逛逛、吹吹晚风,整个人从“赛场紧绷模式”切回“城市漫游模式”。唯一不太友好的就是天气,热得离谱,走两步就像自带桑拿;此处郑重安利:来重庆记得带冰袖、补水、少穿黑衣(经验之谈)。
这趟最大的收获,不止是奖项,更是人与人的连接。很多师傅其实早就在同一题目的讨论区见过回帖,这次终于当面说话,效率完全不是一个量级。也学到了不少“实操小技巧”:比如如何在赛中快速对齐分工、怎样把复盘材料写得既能给队友看也能给自己留底、还有“在高温+高压环境下保持脑子清醒”的一些小招数(多喝温水、分段站立、把里程碑压到 30–60 分钟一验)。
